首  页 通知通告 重要精神 科技政策 成果推介 工作动态 需  求 典型案例
伊春林业科学院主要林业科技成果
2015-06-04

目  录

目  录 1

伊春林业科学院简介 1

一、速生丰产林类 3

1、珍贵树种黄菠萝、山槐、钻天柳、春榆营造技术研究 3

2、大青杨优良无性系区域化试验 3

3、速生树种班克松营造技术的推广 4

4、红松次生林高效经营与人工林丰产综合技术推广示范 5

二、经济林类 6

1、优质牧畜饲料胡枝子营造与利用技术的研究 6

2、胡枝子食用菌原料林培育及利用技术研究 6

3、白桦纸浆材早期材性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7

4、胡桃楸经济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8

5、食用菌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的研究 9

三、生态保护类 10

1、小兴安岭森林分类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10

2、小兴安岭过伐林生态系统恢复及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11

3、小兴安岭天然阔叶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12

4、小兴安岭珍贵阔叶树种定向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13

5、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技术研究 14

6、山杨种质资源基因库建立及繁育技术研究 15

四、林果类 16

1、笃斯越桔集约经营技术的研究 16

2、山梨优良天然品系选育 16

3、北五味子育苗与集约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17

4、野生刺玫蔷薇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17

5、利用组培技术快速繁殖山葡萄良种苗木技术研究 18

6、红松松籽经济林矮化及早期丰产经营配套技术的研究 18

7、五味子优良种源选择及繁育技术研究 19

8、蓝莓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技术研究 20

9、天然笃斯越橘果林优化经营及恢复技术的研究 22

五、林药类 23

1、暴马丁香药用原料林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23

2、北豆根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24

3、东北地道药材玉竹、柴胡阔叶次生林林冠下栽培技术的研究 24

4、利用伊春林区有毒杀虫植物开发无公害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 25

六、食用菌类 26

1、块根蘑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26

2、小兴安岭珍贵野生食用菌筛选驯化及栽培 26

3、黑木耳优良菌种选育 27

4、黑木耳替代料的筛选 27

5、利用原生质融合技术杂交选育优质高产食用菌菌株 28

6、食用菌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9

7、利用单孢杂交技术选育优良菌株及建立生物学档案的研究 30

8、袋栽黑木耳替代料筛选及废弃料利用 31

9、利用深层发酵技术对食用菌多糖提取技术研究 31

10、高产多糖灵芝菌种的引种试验 32

11、黑木耳种源鉴别及单孢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33

七、绿化类 33

1、优良耐寒园林花卉、树木的选育及栽培应用研究 34

2、伊春林区主要观赏植物开发利用 34

3、寒地城镇优良绿化树种—紫叶小檗及辽梅杏引种试验 35

八、林蛙养殖类 35

1、东北林蛙优良品种选择和蝌蚪养殖技术研究 35

2、伊春林区林蛙越冬管理技术研究 36

 

 

 

                                            伊春林业科学院简介

 伊春林业科学院于1958年成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院内设19个机构,下设伊春森林博物馆、小兴安岭植物园、小兴安岭原生态食用菌研究所3个基层单位,并建有黑龙江省经济林中试基地、黑龙江省森林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寒地红松良种繁育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业务上接受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科技处和伊春市科技局的指导,属全额拨款型事业单位。现有职工124人,其中研究员5人,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49人,初级职称20人;现有硕士研究生12人,本科生3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优秀专门人才16人。

伊春林业科学院是以林业科学研究为主,成果推广、技术服务三业并举的综合类科学研究院。在林业科研工作上总体思路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紧紧围绕伊春林区进行“生态建设 资源转型”的主题,研究林业生产实用技术,加大优秀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伊春林区的“森林食品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畜牧业、北药业、木材产品的精深加工”新兴替代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科研重点是:紧紧围绕“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和伊春林区第三次创业,对林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在天然林的恢复和重建技术,天然林的经营和更新技术,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的培育技术,林果林药、食用菌以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项技术上进行攻关,尤其对林下经济重点攻关。同时积极开展森林复合经营技术以及林区急需的其它技术进行研究,加快森林培育速度,缩短选育和轮伐周期。在保持林业科学应用开发基础研究地位不变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成果推广、科学普及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增加成果熟化项目的数量,加大成果熟化、示范和推广的力度。

近年来,对种苗、造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林副特产、食用菌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共承担国家林业部、省、市级课题研究43项,取得科研成果18项,荣获各级科技进步奖21项次,其中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同期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培育1项植物新品种。

 

地址:黑龙江省伊春市伊春区新兴西大街34号

网址:http://yclky.net/

 

一、速生丰产林类

1、珍贵树种黄菠萝、山槐、钻天柳、春榆营造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该项成果选择了既是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又有着重要经济价值和潜在生态效益的黄菠萝、山槐、春榆、钻天柳等小兴安岭珍贵阔叶树种,通过对四个树种生物学特性、立地条件、林分结构、种间关系、混交方式、施肥、修枝、根系分布、土壤理化性质等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系统研究,解决了四个树种在造林上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林业生产作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证。

本项目2007年度荣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大青杨优良无性系区域化试验

该项目是国家林业局立项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主要应用伊春林科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选择的大青杨优良无性系3、5、6、7、8、10号等在黑龙江山区进行区域试验。研究结果:(1)遴选出最佳无性系为7号杨;(2)确定了大青杨优良无性系最佳适生区为牡丹江地区;其次是伊春地区,以伊春南部最佳;(3)确定了大青杨优良无性系的立地选择条件,以退耕还林迹地为最佳,其次是皆伐迹地;(4)营造大青杨优良无性系工业原料林,应采用根苗造林;(5)培育工业原料林可不进行修枝,促进生物量的提高,不修枝比修枝径生长提高12%以上;(6)预测伊春地区利用无性系7号杨在适宜立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初植密度2500株?hm-2,15年轮伐公顷蓄积可达320m3左右,牡丹江地区550m3左右。

大青杨是伊春林区的乡土树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抗性强等特性,是东北寒冷林区营造速生丰产林、原料林的首选树种。本项目荣获2012年度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伊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速生树种班克松营造技术的推广

本项目为黑龙江省科技厅林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伊春林科院于1980年从北美引进班克松种子,经播种育苗、栽植及15年观察已取得成功。本项目是在完成伊春市项目“班克松引种选优与子代测的研究”及国家林业局项目“北美引进班克松良种示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三年的技术推广可以确认,班克松可以做为早期速生树种在小兴安岭中南部地区营造纯林或混交林,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优良树种。

本项目于2012年9月份鉴定,获得2014年度伊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红松次生林高效经营与人工林丰产综合技术推广示范

本项目为中央财政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项目。该项目集成我院多年有关红松人工成林抚育、红松天然次生林高效经营,红松速生丰产林营建等配套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推广示范阔叶红松林营建与系列经营技术。宗旨是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林区实现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恢复,达到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可持续经营利用。为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林区森林经营起到积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本项目推广示范的系列技术内容包括:红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技术推广示范;红松成林(中幼龄林)抚育技术推广示范;人工红松林镶嵌自然带天然更新阔叶树营造技术推广示范;红松次生林高效经营技术推广示范;红松松梢象甲防治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实施地点:黑龙江省金山屯林业局、五营林业局,每局设立三个技术推广示范林场(所)。项目建设推广示范基地175.5公顷(2632.5亩),建立了13处科技示范林。

本项目于2013年1月份鉴定。获得2014年度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度伊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经济林类

 

1、优质牧畜饲料胡枝子营造与利用技术的研究

胡枝子是北方林区最常见的豆科落叶灌木,生长在阳坡半阳坡,耐寒、耐旱、耐瘠薄土壤,具有很强的萌蘖能力,速生,而且根瘤菌能固氮增肥,叶茎内含有较高蛋白质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寒地山区木本饲料植物。该项目用三年时间对胡枝子造林立地、密度、ABT生根粉应用、均衡施肥、不同刈割时间与丰产、优质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优质牧畜饲料胡枝子直播、植苗造林技术,并对胡枝子青贮和饲喂进行了试验。该项成果为大面积营造优质牧畜饲料胡枝子提供了科学配套的技术措施。

本项目于2007年荣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伊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胡枝子食用菌原料林培育及利用技术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项目研究采用试验研究与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手段,以大兴安岭根河种源的胡枝子为研究对象,针对胡枝子食用菌原料林在培育过程中不同初植密度、不同坡位、第1次平茬年限、平茬利用周期及连续平茬年限等影响胡枝子萌生枝条生长及产量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筛选出了胡枝子萌生枝条人工快速培育技术模式;同时对以胡枝子屑为主料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胡枝子屑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高产培养基配方;通过对人工培育的胡枝子萌条与萌生能力较强的灌木杞柳萌条比较分析,认为无论是在平茬利用周期和枝条产量上,还是在利用萌条为主料生产黑木耳等食用菌产量上,胡枝子都优于杞柳。

通过试验研究,证明胡枝子作为食用菌原料林可行,而且是优于其它众多灌木树种,是袋栽黑木耳等食用菌的优质原料,是短期营林优先发展树种,该研究成果具有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造林成活率高,解决了胡枝子食用菌原料林培育及利用过程中技术难点,提高了胡枝子食用菌原料林产量,为林业企业和林地承包户快速培育胡枝子食用菌原料林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整套技术,应用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项目2012年荣获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伊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白桦纸浆材早期材性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在定向培育白桦纸浆材人工用材林过程中,通过对林分的密度控制技术、抚育管理措施、施肥种类、混交树种以及立地类型对林木各生长因子和各纤维性状的影响的综合研究,提高白桦生物量和改善纤维性状,确定了小兴安岭林区白桦人工纸浆材原料林的早期林分最优经营模式,建立了造林密度、施肥种类与各生长因子及纤维性状的生长回归模型。 

白桦速生性、丰产性和适应性强等优点完全适应小兴安岭林区的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建立的短期、高效、纤维性状优良的白桦纸浆材林经营模式,能够缓解纸浆材缺乏、品质较差的行业发展现状,亦能解决林业企业和民有林承包户林分经营中遇到的发展方向问题,带动林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因此,本项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产业化前景,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本项目2012年荣获伊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4、胡桃楸经济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项目通过对胡桃楸优树的选择、育苗技术、嫁接技术、胡桃楸经济林营建等内容进行多年的研究,选出优树6株,掌握胡桃楸的育苗、嫁接等技术,及胡桃楸生长发育的规律。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在胡桃楸济经林的营建中,可以使胡桃楸林分早结实、多结实。从而实现胡桃楸经济林的高产,提高胡桃楸林分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应用中,选择良好的立地条件,合理的密度营造胡桃秋经济林,6年后有经济回报,10年左右就可大量采收果实,给市场提供产品。胡桃秋结果时间长达80年左右,经济效益持续时间长,而且主伐后还可为市场提供大量的木材,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2013年荣获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伊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5、食用菌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的研究

本项目是黑龙江省财政厅专项经费支持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对本林区几种主要速生阔叶乡土树种(白桦、落叶松、蒙古栎和胡枝子)及食用菌原料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在立地条件适宜的林地上营造适宜作为食用菌原料的阔叶树纯林和混交林,主要开展树种与食用菌品种的匹配技术研究;原料林的密度控制技术、施肥种类、混交方式与经营技术的研究;确定合理轮伐期及采伐后更新技术的研究等。研究方法有采用初植密度、肥料种类和不同森林培育管理技术等。经过综合分析和系统比较,筛选出食用菌不同品种的最适宜原料树种为白桦和胡枝子,并提出食用菌原料林的最佳栽培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合理轮伐期等。

伊春市全面停止主伐,食用菌的原料将大量减少,林菌矛盾日趋激化,严重制约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食用菌的原料将成为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采取人工营造速生的黑木耳等食用菌适生树种,培育黑木耳等食用菌原料林,短期轮伐利用,使林菌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林菌之间的矛盾,具有长远和现实的意义,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本项目于2013年5月份鉴定。

三、生态保护类

1、小兴安岭森林分类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本项目是黑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本项研究密切结合小兴安岭林区生产实际,以解决小兴安岭森林分类经营中所急需的关键技术为目标,为小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的恢复、森林生态效益的维持和提高、林区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对小兴安岭林区的森林分类经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将为该区林权制度的改革提供急需的技术支持。研究结果:(1)该项目在收集小兴安岭林区资源数据库、固定标准地、气象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立地分类方法,建立了小兴安岭森林立地分类与功能区划指标体系。(2)项目编制完成了网络化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系统,构建了森林分类经营专家库,完成了森林分类经营多模型评价系统及网络化森林分类经营专家系统研制。应用C#模块化构建了基于ASP.NET语言的网络化森林分类经营专家系统。(3)项目提出了一般公益林经营技术5项、商品林经营技术2项:①过伐林生态系统恢复与经营技术;②天然阔叶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技术;③珍贵阔叶树种定向培育技术;④低质林结构与功能优化调控技术;⑤落叶松红松中幼龄人工林天然化经营技术;⑥山杨白桦次生林高效经营技术;⑦经济林优化经营技术。通过示范区建设为小兴安岭森林分类经营提供了科技支撑与示范。

该项目于2010年12月18日经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2、小兴安岭过伐林生态系统恢复及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本项目是黑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小兴安岭森林分类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中的子项目。项目任务书编号为:GA07B301-02。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过伐天然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指标体系研究;过伐天然林林隙更新技术;过伐天然林不同世代斑块树群结构优化抚育技术;过伐天然林生态系统枯立木及倒木管理技术;过伐天然林生态系统恢复及可持续经营模式的建立。研究结果:(1)课题组在新青林业局青林林场17林班2小班建立了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隙更新示范基地73公顷;翠峦林业局冲锋林场91林班4小班建立红松前更幼树透光抚育及红松更新造林示范基地77公顷;在五营林业局前丰林场54林班1小班建立了林隙更新示范基地60公顷。示范区面积总计210公顷。(2)在示范区建立斜坡椴树红松林、缓坡枫桦红松林、谷地云冷杉红松林三个林型的过伐林经营示范林,进行了红松林隙更新(造林株行距2m×1.5m)、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1100株/公顷)、红松前更幼树抚育。造林成活率95%,三年保存率89%,年生长量提高15.95%~34.49%。(3)在示范区及红松原始林保护区建立过伐林、原始红松林固定标准地20块、进行临时标准地调查20块。进行了过伐林和原始红松林的树种组成、群落建群种、空间结构、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及生境特征的对比研究。

该项目于2010年12月18日经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3、小兴安岭天然阔叶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本项目是黑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小兴安岭森林分类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中的子项目。项目任务书编号为:GA07B301-03。

项目以小兴安岭林区一般生态公益林中天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针对林分树种组成与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低,林下更新不良等问题,开展如下方面研究。(1)通过天然阔叶混交林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该林型结构特征、组成和密度等整体现状,为林分调整和研究打下基础。(2)根据林分的树种组成、生长进程调查分析及密度调整等技术的研究,确定混交模式,提出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调整技术。(3)通过对林分生长过程试验研究,提出天然阔叶混交林优化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4)研究选择不同林分的适宜更新树种与更新密度,促进林分的演替进程。(5)在上述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天然阔叶混交林可持续经营配套技术与模式,并建立优化经营试验示范区。

本项目2011年荣获伊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4、小兴安岭珍贵阔叶树种定向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本项目是黑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小兴安岭森林分类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中的子项目。项目任务书编号为:GA07B301-04。

项目以小兴安岭林区珍贵阔叶树种(水曲柳、胡桃秋、黄菠萝及紫椴)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针对珍贵阔叶树种(水曲柳、胡桃秋、黄菠萝及紫椴)在单株定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优良单株如何选择及选择比例不确定、优良单株营养面积大小及控制方法不确定、优良单株修枝技术不确定、林内珍贵阔叶树种促进更新技术不确定等珍贵阔叶树种定向培育技术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和紫椴优良单株选择技术、优良单株营养空间调控技术、优良单株修枝技术、林内珍贵阔叶树种促进更新技术等定向培育核心技术试验研究,同时进行珍贵阔叶树种定向培育技术研究示范区的建立,为提高珍贵阔叶树种天然林经营整体水平,为促进我省林业和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示范。

本项目2011年荣获伊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技术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项目以 “近自然林业”理念为指导,通过对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林分斑块抚育技术、红松近自然林隙更新技术、阔叶红松林快速恢复技术、人工林皆伐迹地红松非均匀密度混交林造林技术的研究。掌握了伊春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在树种组成、空间结构上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差异及演替趋势;明确了不同龄阶的红松对不同林隙冠层状况及其光辐射的响应;制定了次生林和过伐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的技术指标;提出了阔叶红松林近自然恢复技术模式。     

项目技术成果将造林和抚育成本分别降低了78.9%和87%,并提出了过伐林格局抚育次生林红松有效更新皆伐迹地红松非均匀密度复合造林这三项技术创新。为以最快速度恢复小兴安岭的地带性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实现小兴安岭现有森林生态功能的全面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是,小兴安岭林区现有的人工林陆续达到主伐年龄,本成果针对性强、经营费用低,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于2012年10月份鉴定,获得2014年度伊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6、山杨种质资源基因库建立及繁育技术研究

本项目是黑龙江省财政厅专项经费支持科技攻关项目。本项目以东北、内蒙古6个种源区18个优树区天然分布山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杨苗木生长、形质因子的调查和种源评价,优选出适合小兴安岭营造速生丰产林的优良种源为伊春乌马河、佳木斯青背;并建立山杨优良种子繁育基地,开展多方向、多种方式的山杨良种培育技术研究,在伊春北部(嘉荫县)建立了山杨种质资源基因,为小兴安岭林区营造速生丰产林提供优良种苗。

通过研究,确定了13×18cm营养钵,钵内装85%林地腐殖土、14%腐熟农家肥、1%二胺和200g/m3多菌灵的营养土的容器实生苗育苗技术体系。并利用选择的优良种源,开展了山地造林对比试验,为山杨工业用材林培育奠定了基础和示范。

山杨是特别好的速生树种,上山造林可以有效地补充速生造林树种单一的问题,且杨树是造纸和集成材工业的主要原料,在建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且有性繁殖育苗成本低、根系发达。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本项目于2013年5月鉴定。 

四、林果类

1、笃斯越桔集约经营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是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该成果对经营野生笃斯越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使其达到稳产高产,对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平茬、整形修剪、疏灌、挖沟排水、移栽等技术措施,使笃斯越橘资源等到了有效恢复,生长旺盛,产量明显提高,分别相对提高6%~64%,同时得出了产量预测预报科学方法。

该科研成果1992年分别获市和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2、山梨优良天然品系选育

该项目是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1993年开始研究,1999年取得科研成果。在南岔林业局太平经营所营建300亩山梨园,定植1万株已嫁接的山梨苗。99年进入结果期,最高单株产量达10公斤以上。在岩石经营所、四合营林场、晨明经营所都不同规模营建了以山梨为主体的山野果经济林,这批经济林的营建成功,为南岔林业局经济林发展和替代产业建设起到典范作用。

该项目2000年荣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3、北五味子育苗与集约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是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北五味子是小兴安岭的名贵药材,具有益气、敛肺、滋肾、涩精、生津、止泻、敛汉等功效。近年来又发现,北五味子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肝炎等都有极高疗效,茎、叶、花、种子均可提制芳香油,果实又是饮料业、酿造业的优质原料,茎皮也是极好的调味品。本项目针对伊春林区的北五味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掌握了种子处理、育苗、定植、采收及修剪等重要技术环节。培育五味子苗木近20万株,指导林区群众建五味子园三十余处,现有的五味子园已进入结果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2002年荣获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4、野生刺玫蔷薇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是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野生刺玫果为蔷薇科小灌木,其果实具有抗衰老、抗疲劳、抗辐射、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特别是其果肉中含有极丰富的维生素C,被誉为维C之王“生命之花”。本试验旨在通过人工栽培驯化,变野生为家植,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和栽培技术要点,为今后的果实开发、退耕还林地的利用,河滩护岸林的应在提供新的经济林树种。

该项目2003年荣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三等奖。

5、利用组培技术快速繁殖山葡萄良种苗木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科技攻关项目。山葡萄组培苗比较实生苗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抗病性强、果实产量高、遗传变异较少、优良品质性状稳定。组培技术可以快速、大量、持续地供应苗木。本项目主要研究三部分:山葡萄优良无性系的筛选;组培技术的系统研究;一年生山葡萄苗木的越冬、造林及生长情况。采条植株是从5个林业局采集的扦插苗中优选出来的南岔种源;组培研究包括基本培养基的筛选、激素种类、浓度及组合方式的筛选、糖的种类及浓度的筛选、无机盐对芽增殖生长、根分化生长的影响、组培苗的驯化等;苗木越冬采用4种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表明:组培苗比扦插苗生长速度快。

该项目2007年荣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伊春市科技进步市二等奖。

6、红松松籽经济林矮化及早期丰产经营配套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是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红松是伊春林区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的建群树种,同时也是东北林区仅有的几种木本粮油经济树种之一,它不仅是珍贵的用材树和景观树种,而且种子具有非常高的商品价值,可直接食用,种仁被广泛用于食品行业。该项成果从已结实的红松人工林内以松籽丰产为目标选择接穗,用红松、樟子松、班克松做砧木研究矮化砧的作用,采取提早嫁接提早剪砧,控制砧木轮枝生长等措施,促进接穗生长和木质化。红松本砧嫁接成活率达90.0%、樟子松砧木嫁接红松成活率达91.0%。试验林定植后8-10年内,结实率可达30%,单位面积产量比同龄种子园提高20%左右。

该项目2009年荣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7、五味子优良种源选择及繁育技术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研究从东北收集了优良种子10份,进行了不同种源五味子在苗期及建园后的各项试验研究,筛选出最佳种源,为进一步的选育等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开展五味子苗木繁育试验等研究,其结果一方面为五味子经济林繁育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另一方面收集了丰富的五味子种质资源,为今后生产中良种壮苗培育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经过六年的试验研究,通过对这10个种源五味子在苗期的越冬防寒试验、换床与留床试验,苗高、地径生长状况、抗病害能力等试验,初步筛选出苗期最佳种源为五营种源;通过对这10个种源五味子建园后的不同栽植时间试验、覆膜方式试验、枯梢长度试验、开花结实情况、果形指数、单株串数及产量调查比较,筛选出最佳种源为五营种源,其次为绥棱种源;150天的五味子最佳种子砂藏处理方法;土埋20cm效果最好的种子土埋方法;六月份为五味子绿枝扦插的最佳时期、IBA1200mg/L处理的生根效果可达80%左右。

本项目于2011年12月份鉴定,获得2012年度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伊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8、蓝莓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技术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该研究成果是以伊春林区极具有代表性的立地为前提。目的是为森工林区天然林停止采伐后和伊春林区进行第3次创业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林下经济和小浆果资源,发展蓝莓产业提供技术支持。选择的主要迹地类型和立地条件包括低产林改造迹地、疏林地的林缘、林冠下,低湿地、山下腹的林间空地。同时,在苗圃地上进行了栽培试验。通过全面系统研究获得如下技术。

(1)伊春林区首次开展了蓝莓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试验,通过5年的引种试验研究,蓝莓经采取辅助防寒措施,可以安全越冬,能够在伊春林区正常生长、开花、结果,证明引进的品种栽培试验是成功、可行的。

(2)通过不同品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试验,选择出了伊春林区林业用地栽培蓝莓应首选山脚下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土壤含水量充分,但不积水的平坦地;其次,选择有充足光照、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高的林间空地。季节性或长期积水,土壤干旱、瘠薄,上层有遮阳物的立地不宜选择。

(3)在品种选择上应以齐伯瓦为主栽品种,以美登为辅。因为齐伯瓦口感极好,产量高,适应能力强,植株直立,果实无污染,商品价值高。而美登虽然抗寒能力强,植株矮小,枝条柔软,果实易接触地面造成污染,价格低,果实小,采摘费工;其次可选择北陆、北蓝、北村、伯利克、蓝丰、斯巴坦等。

(4)本地区定植3年生蓝莓,第2年便可开花,并有少量结实。座果率为美登51%以上,北陆68%以上,北村78%以上。美登定植3年单株结实146.9g,定植4年单株结实348g,北陆定植3年单株结实209.0g,北村定植3年单株结实92.2g,另外,奇伯瓦定植4年株产819g,北蓝667g。

(5)由于本地区生长期较短,苗木木质化不充分。因此,防寒时间不宜过早,以入冬前防上即可,时间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防寒。防寒前事先要准备好防寒土,为了便于撤土可覆盖一层遮阳网后再培土。

(6)撤土,当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时可撤土,时间在四月末至五月初。方法,用二齿子或三齿子,轻轻将覆土去掉,将枝干扶出,并将覆土荡平。

(7)蓝莓美登在本地区,入冬前叶片不落,9月中旬开始叶片变成紫红,非常鲜艳,建议推广为庭院景观树种。

本项目于2014年12月份鉴定。

9、天然笃斯越橘果林优化经营及恢复技术的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经过4年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科研成果,有两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找到了伊春林区笃斯越橘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和恢复技术。在笃斯越橘上方有一定乔木树种分布采取伐除非目的树种和8cm以下目的树种,并全部清除灌木;只有灌木分布的采取全部清除灌木和保留部分灌木条,并发明了“折断连筋抚育法”。它可提高工作效率50%以上,延迟下一次抚育1-2年。通过优化经营对比,对只有灌木分布的林分类型,采取全光抚育法。方式可采取“折断连筋抚育法”和“全割抚育法”。采取技术措施后,笃斯越橘开花结果量大幅度提高,土壤理化性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结实量提高760%以上,土壤PH值提高0.1-0.63,有机质提高4.2-29.6%,其它速效养分提高1.56-223.96%。

资源恢复技术采取实生苗,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栽植。立地类型主要选择苗圃休闲地,原有笃斯越橘分布的间伐迹地,笃斯越橘分布区边缘,低产林改造后土壤经充分腐熟的低湿地和低洼草甸地。从笃斯越橘栽培结果看,笃斯越橘完全可以采用实生苗进行山场栽植扩大资源、人工建园集约化经营,完全可以离开“永冻层”正常生长、开花、结实,在低湿地上栽培成活率可达100%,4年株数保存率99%,结果率达98%,单株可结果70g,最多可结108g,公顷产量达787.5kg。而且,长势、开花、结果量、单果重要好于野生笃斯越橘,单果重超过野生24.2%。实生苗人工栽植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它恢复技术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本项目于2014年12月份鉴定。

五、林药类

1、暴马丁香药用原料林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是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科技攻关项目。暴马丁香是伊春林区的珍贵树种,它全株能入药,具有清肺、去痰、止咳,消炎等功效,树干是制作高档荼叶筒的最好原料,树冠冠型好,花期长,又是优良的绿化树种。依据国有林区产业调整和北药开发利用的原则,本项目对培育暴马丁香原料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应用ABT生根粉试验、初植密度试验、施肥试验、幼林抚育管理、生物量测定、收获与更新方式、树皮及枝干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检测及薄层色谱指纹图谱鉴别等。

该项目2005年荣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总局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北豆根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北豆根是北药企业的主导品种,北豆根胶囊、北豆根片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新药。为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通过人工培育扩大其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对种子处理技术、育苗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其不同年限、不同部位的北豆根药效物质基础含量的测定等研究,总结出一整套北豆根人工栽培技术,为今后大面积人工栽培北豆根提供技术依据。

该项目2005年荣获伊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东北地道药材玉竹、柴胡阔叶次生林林冠下栽培技术的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项目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为满足市场需求而申请的。因为北药开发已列入伊春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黑龙江省也将北药开发作为今后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该技术主要在林区的阔叶次生林林冠下,林缘、林间空地进行,在国内尚属首例。经过5年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证明玉竹、柴胡适合伊春林区栽培,是当地北药种植的最佳品种,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成功的,可行的。

该项目2008年荣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荣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4、利用伊春林区有毒杀虫植物开发无公害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植物性农药是指用于防治病虫害的植物及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主要包括植物毒素,即植物体产生的对有害生物的毒杀及特异作用的物质。利用植物体及植物体提取物制成的农药,无残毒与药害,对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有重要的作用,且无污染,是公认的理想“绿色无公害农药”。该项成果依据对伊春林区野生有毒杀虫植物资源、储量、分布情况的大量调查,初步确定伊春林区野生有毒杀虫植物有45科119种。依据野生有毒杀虫植物资源情况,从其储量、分布、杀虫效果等因素考虑,划定出10种有毒杀虫植物种类进行综合技术研究,包括提取方法的筛选、生物测定的研究、抑菌作用的研究、毒力测定、抑菌试验、安全性检验和残毒检验,最后筛选出了4种最佳实验室植物性农药制剂。此实验室制剂自然界有其顺畅的降解途径,不会污染环境,安全间隔期短,对作物也不产生药害,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害虫天敌,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该项目2008年荣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荣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食用菌类

1、块根蘑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科技攻关项目。块根蘑(俗称;鸡腿蘑、毛尖蘑),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备受群众青睐,由于此菌受生态环境限制和人们掠夺性采摘,导致资源枯竭。该项目经过几年的研究,从野生子实体中成功的分离出优质菌种,同时经过多次反复筛选试验,研究出最佳培养基配方、最佳生长温度及最佳PH值。在此基础上,采取人工驯化栽培技术,成功的突破了此菌人工栽培的技术关键问题,生物转化率达到31%以上。

该项目2005年荣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市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总局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小兴安岭珍贵野生食用菌筛选驯化及栽培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该项成果从小兴安岭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中筛选出四孢蘑菇、肉色香蘑、紫花脸香蘑、土豆口蘑等四种珍贵野生食用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科学、细致的研究,掌握了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及菌丝生长对氧气的需求等。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稻草等农作物下脚料为主料、以牲畜粪便如牛粪等为辅料对每一珍贵菇类的最佳原种及栽培种培养料配方进行了筛选,研制出最佳的培养料配方,生物学效率分别达到38%、40%、32%及21%。

该项目2006年荣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3、黑木耳优良菌种选育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黑木耳是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也是我国主要栽培食用菌品种之一。目前,菌种市场比较混乱,异名、同名异物现象也比较严重,因菌种问题导致生产失败的事件时有发生,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本研究主要是针对伊春地区主要生产的几个品种进行研究试验。通过对黑木耳生物特性的分析、菌种生产适宜配方的筛选,小规模的试验总结以及同工酶谱、遗传距离的分析,选育出适宜伊春地区生产的优良品种。黑木耳生产已成为伊春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每年栽培达5亿袋左右。我院从2005年进行优良菌种选育的研究工作,2007年研究工作取得成功。选育出的优良菌种今年已在很多菌户中推广应用。

该项目2008年荣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4、黑木耳替代料的筛选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利用松木屑、豆秸等替代料为主料来替代传统的阔叶木屑生产黑木耳。通过制种及栽培试验,研究出菌丝在不同替代料中的生长势、原基形成规律,测定出菌丝生长速度、产量、生物学效率。筛选出替代料4种,较好配方8个。实现了菌种制作和栽培的成功,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保证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该项目2008年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5、利用原生质融合技术杂交选育优质高产食用菌菌株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项目以小兴安岭地区广泛栽培的9个香菇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NTSYS软件分析制作了9个香菇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树状图谱,结合9个品种自身特点,选择135与396作为育种亲本。然后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以及方差分析、平均聚类法等数据分析手段,选育出适合伊春地区栽培的2株香菇菌株L1与L5,经过小试、中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L1菌龄短约为45d,L5菌龄长约为70d;L1头潮菇平均单产达1.081kg,L5头潮菇平均单产达1.756kg;L1生物学转化率为18.4%,L5生物学转化率为38.6%。

该项目2011年荣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6、食用菌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该课题针对现阶段食用菌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了36个小兴安岭黑木耳菌种的形态标记、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的生物学档案;筛选出六种农林下脚料,19种食用菌配方,解决了食用菌废料再利用问题;优化出秋季黑木耳生产的品种和管理措施及病虫害防治问题;优化了食用菌提取多糖工艺操作步骤;研发了装袋、灭菌和接种等食用菌生产配套设备,为规模性生产食用菌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建立黑木耳菌种档案,杜绝菌种混乱问题;加强菌种选育的措施,提供繁育菌种优良化的方法;充分利用农林下脚料作为替代原料,选择适宜的配方生产黑木耳,从而达到资源再利用,再创经济效益;改变以往生产方式,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二季,对秋栽黑木耳的关键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减少病虫害的损失;选择不同的机械配置,以最低的功率,达到最大的产出;提供最佳的食用菌提取多糖方法和措施等等,从源头到终端产品形成了一系列技术保障措施,从而保障了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本项目于2011年12月份鉴定,获得2012年度伊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7、利用单孢杂交技术选育优良菌株及建立生物学档案的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研究主要是针对伊春地区主要生产的36个品种进行研究试验。将出耳情况进行形态学标记,在相同的条件下,记录每个品种的外部特征。再对36个黑木耳品种进行生化标记分析和DNA分子标记分析,从基因的角度分析每个品种的特性,将形态学标记与生化标记、DNA分子标记结合进行分析每个品种的特性,建立黑木耳菌种生物学档案,为今后规范化、科学化黑木耳菌种市场奠定基础,也为选育优良菌种提供必要的数据,在建立档案的同时,有目的性筛选黑木耳菌种亲本,选育出目的性较强的品种,进行单孢杂交试验,从而选育出8个优良黑木耳菌种。为今后选育菌种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利用已建立的档案对伊春现有黑木耳栽培品种进行了分析和应用,有目的指导栽培户使用品种,减少使用菌种的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对已应用的品种进行推广应用,现已在汤旺河二青河林场、翠峦局北山所、桃山局神树所应用了DT-1和DS-2两个杂交品种,每个品种平均单产都在9钱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本项目于2011年12月份鉴定,获得2012年度伊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8、袋栽黑木耳替代料筛选及废弃料利用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项目利用藤条灌木等原料替代白桦木屑进行黑木耳的袋栽、黑木耳菌糠制作复混肥及在落叶松苗木应用及菌糠栽培滑子菇的研究,筛选出替代原料及较好配方,研究出复混肥的制作方法及菌糠栽培滑子菇的方式。

用替代料生产黑木耳,原料易得,成本降低,技术简便。出耳后的废弃物,菌糠可生产复混肥或滑子菇,塑料袋可回收利用,既使林地不受污染,又增加收入、保护环境。菌糠复混肥生产技术及施用,在苗圃及农民田地里都能应用。既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能保证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因此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本项目于2011年12月份鉴定,获得2012年度伊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9、利用深层发酵技术对食用菌多糖提取技术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项目通过从香菇、黑木耳两种菌株中筛选出多糖得率较高的菌株。提出可获取多糖得率较高的最佳菌株深层培养配方。确定最佳深层发酵培养条件。建立HACCP规程。采用醇沉浓度差法、Sevag法、醇沉法进行比较,选出多糖得率高的提取工艺。多糖采用活性炭、树脂、膜分离三种方法进行脱色纯化,筛选出较好的工艺。

该项目有利于新型生产工艺的转变,缩短传统工艺周期,有效的提高生产速度,可以提高与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更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用工时间。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社会稳定,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于2011年12月份鉴定,获得2012年度伊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0、高产多糖灵芝菌种的引种试验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项目以玉米为原料,按照食用菌生产工艺,接入多糖含量高的灵芝菌种,培养所得菌料研制出新型饲料,应用到幼畜饲料中,减少幼畜死亡率,增加幼畜的抗病能力,从中筛选出多糖含量较高的品种,按照食用菌生产工艺的要求,培养研制出灵芝菌类饲料配方。

通过研究取得以下结果;在引进的8个灵芝品种中适合液体培养生产多糖体菌种为灵芝shnk4号;灵芝shnk3号品种适合应用于生产以玉米为原料的饲料;以玉米为主要原料,添加麸子、黄豆粉为辅料,按照食用菌生产工艺,接入shnk3号灵芝品种的配方7比较适宜开发应用于幼畜饲料。

本项目于2012年12月份鉴定。获得2013年度伊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1、黑木耳种源鉴别及单孢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本项目是黑龙江省财政厅专项经费支持科技攻关项目。 本项目对伊春地区收集的36种黑木耳菌种进行分离、筛选、培育、生产栽培、出耳;对栽培出耳的品种进行形态学标记分析、生化标记分析和DNA分子标记分析,确立每个品种的相似系数以及遗传特点。对各品种进行归纳分析,将相似度一样的品种进行规范,杜绝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发生,在建立档案的同时,有目的选择遗传距离较远或外部特征明显的品种进行单孢杂交选育,以获得既高产、优质又抗病的商品菌株8个,有两个品种已进行了推广应用。

对黑木耳菌种进行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DNA分子标记建档,为今后规范黑木耳菌种市场以及因菌种导致经济纠纷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也为菌户发展黑木耳产业提供了科技保障。在建档的同时,利用单孢杂交选育技术对目的性菌种进行选育,突破以往的育种方式,提高了育种的科技手段和质量,为今后选育优良菌种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于2013年5月鉴定。 

七、绿化类

 

1、优良耐寒园林花卉、树木的选育及栽培应用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为丰富我市园林植物的种类,从分挖掘我市野生花卉、树木种类资源在生态园林建设上应用的潜力,以及适当引进适宜在我市生长发育的优良耐寒花卉、树木种类是十分必要的。本项目通过引种、生产繁育、栽培应用等方法,对小兴安岭野生宿根花卉、花灌木进行了人工栽培和系统的观察。该项目选育出的单花鸢尾、地被菊、毛百合、大花萱草、宿根福禄考、五彩大花石竹、射干等多年生宿根花卉,以及小叶丁香、东北山梅花、大叶金丝垂柳、中黑防杨等树木资源均具有良好的园林应用价值,它们不仅适应性良好、抗性优良而且观赏价值极高。

该项目2003年荣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伊春林区主要观赏植物开发利用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开发利用伊春林区主要观赏植物,适合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绿化、美化环境具有较大的意义。该项目根据伊春林区主要观赏植物的生态习性、物侯及形态特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和繁殖技术研究,为城市绿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本项目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乡土植物,准确掌握各物种的物候期,并将种类的形态、花、果、叶拍成图片,根据其物候表及图片,将各物种分类不同的绿化用途和功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木本植物17种,草本植物18种。

该项目2005年荣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3、寒地城镇优良绿化树种—紫叶小檗及辽梅杏引种试验

本项目为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科技攻关项目。辽梅杏是杏属资源中仅有的两个重瓣花资源之一,是重要的果砧及观赏植物。紫叶小檗全身紫红,是优良的彩叶观赏植物。该项成果从哈尔滨、吉林省、辽宁省引进紫叶小檗和辽梅杏,通过引种试验证明,紫叶小檗不同种源的苗木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尤以长春种源最好。经过在伊春、铁力等地区绿化栽培试验证明,紫叶小檗在伊春地区引种成功,并在小兴安岭植物园进行了景观绿化,成为一个亮点,紫叶小檗成功引种为伊春生态城市绿化增添了新的彩叶观赏植物。

该项目2005年荣获伊春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林蛙养殖类

1、东北林蛙优良品种选择和蝌蚪养殖技术研究

本项目为伊春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项目利用“浮网箱孵化法”“网棚孵化法” 对自然产下的蛙卵进行人工收集处理,孵化率可达到89.9%、91.6%;蝌蚪的饲养密度与水温、水质、和蝌蚪的发育时期密切相关,一般每平方米(平均水深1米)活水饲养池适宜的饲养密度为变态前大蝌蚪800~1000只;蝌蚪饲料蛋白质水平15%时综合效益最好;异地变态可以增加变态幼蛙成活率,可以产生巨大效益。

发展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能增加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个很好的富民项目。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能够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具有不污染环境、低能耗、方便群众掌握、养殖效益好等优点。

本项目于2012年12月份鉴定。获得2013年度伊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伊春林区林蛙越冬管理技术研究

本项目是伊春市政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本项目通过对天气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及东北林蛙越冬习性的观察,总结梳理东北三省各地林蛙越冬技术,并根据伊春地区蛙场的冬季环境特点,结合越冬溶解氧实验、不同越冬方式越冬成活率实验、不同密度越冬成活率实验结果,研究确立出适合在高寒地区半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越冬模式及管理技术,提高东北林蛙越冬成活率。

结果显示经过4个月越冬成活率实验,采用流水越冬窖越冬林蛙成活率为89.6%;根据不同越冬密度越冬成活率实验,确定流水越冬窖最佳越冬密度为1500只/m2;通过对不同水域溶解氧测定实验,分析出不同越冬环境的溶解氧变化规律;根据伊春的环境特点和越冬实际,研究出在自然水域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采用自然水域与越冬池相结合的越冬模式;在自然水域条件一般的区域,采取自然水域、流水越冬窖越冬相结合的越冬模式,可极大程度应对恶劣气候对东北林蛙越冬的影响。

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林蛙养殖户提供了不同养殖条件下的越冬模式,减少东北林蛙越冬期间因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东北林蛙死亡。应用本项技术,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项目于2012年12月份鉴定。获得2013年度伊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版权所有:黑龙江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办公室
技术支持: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